上级文件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当前栏目
省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《浙江省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实施方案》的通知

   来源: 丽水市交通运输局      发布时间: 2023- 08- 23  16: 45    浏览次数:

省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《浙江省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实施方案》的通知

  


各有关单位:

为贯彻落实《交通运输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》(交规划发〔2021〕142号)和《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落实“两个先行”奋斗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实施方案的通知》(浙政办发〔2022〕64号)要求,加快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,省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了《浙江省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实施方案》。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组织实施。

附件:各有关单位名单

浙江省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  

2023年3月26日        

浙江省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实施方案

按照《交通运输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》和《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落实“两个先行”奋斗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实施方案的通知》要求,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,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、全国影响的标志性成果,助推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,为全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,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
一、总体要求

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绿色低碳比较优势和海河一体特色优势,注重与产业、城市、文化的融合,推进千吨级航道建设,大力发展海河联运和集装箱运输,深化数字赋能和信息共享,加快构建安全、便捷、高效、绿色、经济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,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和国家重大战略。

到2027年,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强、运输服务强、创新动能强、治理能力强、支撑带动强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,创建成为全国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。内河千吨级航道达1000公里,实现千吨级航道“市市通”。千吨级泊位达40个,实现内河地市及重要县(市、区)港口公共作业区全覆盖,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4.7亿吨,集装箱吞吐量260万标箱,海河联运量6000万吨。内河水路货运量3亿吨、客运量1500万人次。基本建成港航全要素数字底座,建成智慧航道500公里、智慧港口(码头)3个以上。打造内河航运绿色廊道,实现港口船舶水污染物达标排放、应收尽收,岸电使用量年均增长10%以上。美丽航道2100公里,打造诗路秀水航运精品航线15条,百亿临港产业集群8个以上。港航安全持续平稳,每亿吨吞吐量死亡率比“十三五”期年均数下降率达5%,年均搜救成功率达99%。

二、打造海河联运先行示范

(一)建设4大海河联运通道。基本形成Y型千吨级航道主骨架。浙北加快建成浙北集装箱主通道、京杭运河杭州二通道,开工建设杭申线“四改三”、东宗线嘉兴段;浙西浙中加快推进钱塘江航道“四改三”、常山江航道建设,开展富春江二线船闸前期工作;浙东建成新坝二线船闸、曹娥江上浦及清风船闸等工程,加快推进杭甬运河“四改三”和宁波二通道等项目建设。浙南推进瓯江航道“四改三”,开展瓯江口航区调整专题研究。(责任单位: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,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)

(二)加快海河联运枢纽建设。支持嘉兴建设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,外海万吨级以上泊位达50个,港区内河泊位达100个。改造调整宁波舟山港镇海港区等码头功能,推进温州港乐清湾港区海河联运码头建设,形成一批海河联运专用泊位。积极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,打造一批海河联运示范工程。推进龙游、临平等作业区疏港铁路项目。(责任单位: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,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水利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,省海港集团)

(三)推动运输装备迭代升级。加大船舶更新改造力度,推广500—1000吨级标准化船舶,内河货船平均吨位达700吨。加快内河三层集装箱标准化船型、河海直达船型研发使用,48、64标箱双层集装箱船型占比达50%以上,集装箱船舶运力达2万标箱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财政厅,省海港集团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四)加大“公转水”“散改集”力度。稳箱源、增航线、拓腹地,积极引导大宗货物年运输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、生产企业采用水路运输,培育“公转水”示范企业、示范航线。内河集装箱航线达50条、外贸集装箱精品航线6条以上,并实现班轮化运营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、省科技厅、省市场监管局,省海港集团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五)培育壮大市场主体。鼓励航运企业整合重组,培育成品油运输、集装箱、液体化工等领域“头雁型”航运企业,引导港口、航运和货代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。培育5家以上运力规模达1000标箱、年运量超10万标箱的骨干运输企业,培育5家以上年代理箱量超1万标箱的骨干货代企业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、省科技厅、省市场监管局,省海港集团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三、打造交旅融合先行示范

(六)打造“畅、洁、绿、美”旅游航道。全面提升诗路骨干航道景观功能和旅游服务配套。打造一批旅游专用航道,开展长兴图影、嘉兴“九水连心”等试点示范。支持山区26县具备条件地区建设旅游航道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文化和旅游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七)打造一批水路客运精品航线。优化“诗路秀水”内河水上航线布局,依托水上巴士、特色游船等载体,积极开发休闲慢游、都市夜游等产品。全力推进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全国试点,打造15条诗路秀水精品客运航线。(责任单位: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,省交通运输厅、省文化和旅游厅)

(八)推进水上公共服务品质共享。加快91个渡口渡运公交化改革,公交化率达到60%。实现水上客运联网售票,完善公共交通接驳配套。培育研发新型内河特色游轮。改造提升内河水上服务区27个、标准化船员驿站22个,打造5个全国一流水上服务区。(责任单位: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,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、省文化和旅游厅)

四、打造智能航运先行示范

(九)推进智慧航道建设。运用北斗导航、BIM等创新技术,打造内河航道全方位感知网络,实现内河骨干航道电子航道图全覆盖。结合杭申线、东宗线工程建设,开展特色智慧航道示范工程试点。积极探索航道数字养护,实现航标参数自动采集、重点航段视频巡查。打造内河航运辅助导航系统,建设智能航运先行区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经信厅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十)加快智慧港口建设。推动嘉兴港、湖州港等传统码头自动化升级,谋划建设下沙等若干自动化码头。开展内河码头远程控制、自动驾驶等方面研究应用,推进大型港作机械设备全流程作业数字化。建设适应智能船舶的岸基设施,提高港口与船舶增强驾驶、靠离码头、自动化装卸的衔接水平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经信厅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十一)开展智能船舶攻关。开展船岸协同、增强驾驶关键技术研发,打造内河示范智能船舶。以“两客一危”船舶为重点,推动船舶智能化改造,推进内河船舶智能感知设备全覆盖,有效船舶识别率达99%以上。开展公务船舶增强驾驶技术试点示范。(责任单位:省科技厅、省交通运输厅、省经信厅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十二)打造智慧船闸。推进BIM、激光雷达等技术应用,实现船舶超高、船舶闸室越界等行为自动监测。力争实现内河船舶平均待闸时间缩短至24小时之内(极端天气除外)。上线“浙闸通”2.0版,实现全智能调度、全要素服务、全流程监管、全周期维养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经信厅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十三)加快智慧航运物流建设。打造海河联运一体化信息平台,对接“四港联动”智慧物流云平台,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,积极探索“门到门”“一单制”全程物流服务。创新内外贸同船、舱位共享模式,合规引导网络货运平台企业拓展内河水运服务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经信厅,省海港集团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五、打造绿色安全先行示范

(十四)推进内河绿色低碳设施建设。强化内河航运生态修复。推进水上低碳服务区和低碳港口建设,鼓励应用封闭式皮带廊道等绿色运输组织模式。加快岸电设施建设和改造,并常态化使用,实现骨干航道规模以上港口码头(油气化工码头除外)、水上服务区岸电设施全覆盖,完成内河运输船舶受电设施改造任务。出台地方岸电配套支持政策,打造岸电数智监管服务应用,岸电使用量“十四五”期翻一番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,省海港集团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十五)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应用。积极开展船型研发,引导鼓励船舶“油改电”“油改气”,加强纯电动客船、集装箱船应用推广。加快航道沿线充换电站和LNG、氢能加注站(码头)建设,建成LNG加注站码头3座。实施新能源、清洁能源船舶优先过闸,引导高耗能船舶节能技术改造,推进港作机械、车辆和拖轮等清洁能源化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、省经信厅、省科技厅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十六)深化船舶港口污染防治。强化船用燃油质量监管和船舶尾气污染治理,加强港口扬尘监管。运用智能化监测手段,强化船舶水污染物闭环监管,全面推行船舶水污染物达标排放或“零直排”治理模式。推行载运建筑垃圾船舶清单化管理,定线航行、定码头装卸,落实转运电子联单制度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市场监管局、省生态环境厅、省商务厅、浙江海事局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十七)提升本质安全水平。加大港口、航道、船舶等安全防护投入,实现设施状态即时感知、分析及预警。实施标准化航道养护机制,骨干航道年通航保证率达98%。完善船舶检验技术法规体系,数字赋能重塑检验流程。严格危险货物港口项目准入,港口企业“两重点一重大”堆场、储罐安全监测监控设备全覆盖。加强内河港口危货安全监管,重大危险源企业第三方抽检全覆盖。内河港口危险货物运输通道保持畅通。全面改造提升渡口渡船,强化安全管理,保障群众出行安全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应急管理厅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十八)提升水上应急救援能力。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应急救援体系,推进“专业队伍+社会力量”救援队伍建设,增配大功率疏航艇、大吨位打捞船和救生机器人,高等级航道具备1000载重吨碍航沉船打捞能力,重点旅游库区具备30米潜水搜救能力、200米深水沉船搜寻能力。加强危货船舶专用锚地建设,优化应急锚地配置,提升风险预警、应急保障能力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应急管理厅、省公安厅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六、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示范

(十九)优化内河港口布局。调整优化内河港口总体规划,强化与城市、产业布局、土地利用等规划有效衔接和统筹协调。科学合理利用港口岸线,重点推进下沙、长兴、海宁等集装箱作业区,以及湖州临杭、绍兴店口、金华罗洋和衢州大路章等公用作业区建设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,省海港集团,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)

(二十)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。依托内河骨干航道,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和新兴业态培育,重点集聚装备制造、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,加快临港产业转型升级,打造湖州南浔、嘉兴桐乡等一批特色临港产业集群。鼓励龙头港航企业积极参与港口相关的产业开发,构建港口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。(责任单位: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,省发展改革委、省交通运输厅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,省海港集团)

(二十一)促进港口城市融合发展。加快打通重点港区铁路、高等级公路进港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稳步推进老港区功能调整,推进城市景观岸线与港口生产岸线协调发展。积极拓展港口现代物流、大宗商品贸易功能,积极融入城市物流系统,发展特色物流服务。(责任单位:相关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,省发展改革委、省交通运输厅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,省海港集团)

七、打造行业治理先行示范

(二十二)提升数字港航整体智治能力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,全面建成覆盖港口、航道、航运、船舶、海事等五大业务领域的数字港航整体智治体系,打造内河航运智控重大应用,强化港航数据治理,深化数据共享和创新应用,迭代升级船员履职打卡、客运安全履责核查等若干标志性应用场景,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大数据局)

(二十三)优化港航政务服务。“即办率”“跨地区通办率”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等核心指标在全国行业持续领跑,探索自动审批、信用审批等高效服务模式,实现省内船舶营运检验通检互认。全面推进港航电子证照全覆盖,船舶证书多证合一和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区域互认,实现跨省亮证、一网通办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大数据局、省市场监管局)

(二十四)深化内河航运法治建设。研究推进内河航运有关法规、规章制订和修改。加快信用体系建设,构建以信用为基础、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,深化分级分类监管,实现信用联合奖惩。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监管”。打造“船员学习通”平台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、省司法厅、省大数据局、省市场监管局)

(二十五)推进清廉港航建设。坚持港航发展与清廉浙江港航单元建设“两手抓、两手硬”,强化源头治理、系统治理和科学治理,聚焦重点领域、重点环节,用好阳光监管平台,完善权力运行监管制约机制,实现政治建设有力、权力运行规范、风险防控严密、队伍建设一流,培育行业清廉文化,树立以清为美、以廉为荣的价值导向。(责任单位:省交通运输厅)

八、保障措施

(一)强化组织领导。充分发挥省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,加强统筹谋划和综合协调,建立省市共建、多方参与的协同工作体系。省交通运输厅要牵头制定目标任务清单,建立示范省创建工作推进考评体系,将相关工作纳入交通强省考核机制,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。省级相关部门要创新政策举措,形成工作合力。在市县层面分批次组织开展基层试点,动态评估试点完成情况,打造一批现代化内河航运示范县。市县两级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优势,制定实施方案,落实工作举措。

(二)强化政策支持。优化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流程,简化项目审批环节,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等绿色通道。在争取中央交通运输类相关资金、用好省级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的基础上,探索出台省级运输结构调整相关扶持政策,鼓励各市在交通强市建设过程中出台支持水运相关政策。

(三)强化要素保障。建立多层次、多渠道的土地、资金和人才保障机制。探索推进“航道+资源”的区域开发模式,拓宽融资渠道。优化土地供给,支持符合内河航运项目申报条件的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,优先保障项目用地。充分发挥行业高校院所、学会协会作用,加快港航科研能力建设。推进港航专家库建设,构建高层次港航人才体系。强化港航职业技能培训,打造高素质港航人才队伍。

附件

有关单位名单

省发展改革委、省经信厅、省科技厅、省公安厅、省司法厅、省财政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生态环境厅、省交通运输厅、省水利厅、省文化和旅游厅、省应急管理厅、省市场监管局、省大数据局、浙江海事局、省海港集团,杭州市、宁波市、温州市、嘉兴市、湖州市、绍兴市、金华市、衢州市、台州市、丽水市交通强市领导小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