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要闻
丽水大力倡导绿色出行、生态出行。公共交通得到飞速发展,公交网络得到不断完善。乘公交出游,走进乡村,融入自然,其实是个很不错的选择!
丽水市区312路公交车,从丽阳门公园站出发至水口站,沿途共有17个站点。
途中的官桥村。据《宋元进士名录》及《通志》与郡县方志记载,在宋元两朝,该村出了81名进士。(古代科举制度中,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,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)。是真正丽水第一进士村。一个村能出这么多进士,实为罕见!
该村为了挖掘和弘扬村文化,立足“孝悌忠信”进行了整体布局规划,很值得去走走。
官桥村距市区8公里,依山傍水,背靠悬崖峭壁,面朝浅滩秀水,为古时曳岭官道的必经之地。
据说,官桥村自唐开始建村。“五代(907-960)初,信安人祝寔任处州判官,举家迁居官桥里。五代后唐同光三年(925),林宝为任处州先锋使,举家搬至此,与祝姓人家一同为官桥村祖。从此,祝、林两家和谐共处,形成村落,并均衍为处州望族。”
《莲都官桥村赋》:“渊儒世范,至孝昌庭。蕴官桥之德善,承丽水之农耕。”
步入村中,只剩下几垛破败残壁,几扇坚挺飞檐,还依稀可见“奕气西来”
曾经的辉煌只能在想象中......
官桥村广场:林氏宗祠,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(1424),距今已近六百年。
宗祠内柱子两边则挂着“唐代兄弟九刺史,宋朝父子十知州”的楹联。并有介绍“耕读修孝”家风文化脉络图片。
村中有几个历史文物和摩崖石刻印证出故事和文化:祠堂:建于明初,大火毁后重建。祠堂内的横匾:有宋、明、清不同时代的进士介绍。祠堂内有两块石碑:分别是明永乐年间的林氏祠堂建造碑和明正德年间林氏祠堂重建碑。村后摩崖石刻:三个一米见方的大字“烈孝崖”。
流传的故事,更显现出文化底蕴。
故事一,村后峻岭上寺庙的:半山上现在有一座寺庙,庙内有一个木刻的佛像。相传村子中有一个在朝庭任职的大官,受到奸臣所迫害回家,后来朝庭又派人来让他回去,他坚贞不屈不愿意再回去,朝庭再三威逼,他就从村后的悬崖上跳下,成就了:烈孝崖。
故事二,祝昆,祝大昌次子,幼随母陈氏避乱山中,突与乱兵相遇。母亲自投绝涧,祝昆悲痛不已,也跟随跳下。乱兵过后,乡亲们发现祝昆母子挂在悬崖的大树上,因此得救。洪武七年(1374),明太祖朱元璋诏举天下孝廉之士,祝昆奉旨随州县官员至京师,以举孝廉任潜山知县。后辞官回乡侍奉母亲。后人在祝昆母子投崖处的崖壁上,阴刻正书“烈孝崖”。
故事三,官桥林氏迁自福建。唐末五代时,王审知圈地为闽王,致力发展海上通途,他从治理福州对外交通的航道入手,下令凿去位于福州之北的黄崎海道中梗舟之巨石,开辟甘棠港。林宝时任闽太府监,职权是“掌财用钱谷出纳”。在手提肩扛的年代,要在激流开凿巨石打通航道,需投入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可想而知。作为后勤供给大臣,林宝肩上的担子重逾千斤。但他殚精竭虑,统筹有方,终于不辱使命。甘棠港的开辟便利了福建的海上交通,使荒蛮的化外之地与富庶的中原和海外诸国的物流畅通无阻。
林宝因为修建甘棠港功在闽地,被封为忠正侯。期间,林宝以先锋的身份,代表闽王出使与其交好的吴越国,到过处州。其时的处州,偏安江南以南,远离兵燹,人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瓯江两岸,山清水秀,物阜民康,林宝虽公务缠身,浮光掠影,但处州山辉川媚、俗厚风淳,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闽王王审知病故后,长子王延翰继立。此后,王氏统治集团贪浊残暴,内讧、政变迭起。926年,王审知养子、建州刺史王延禀,王审知次子、泉州刺史王延钧合军进攻福州,王延翰被杀,王延钧夺位。931年,觊觎王延钧权力的建州刺史王延禀发兵进攻福州,兵败被擒伏诛。
王氏兄弟手足相残,时局板荡。林宝不想卷入纷争,遂与哥哥林赞、弟弟林贤一起,举家迁到离府城十五里远的官桥定居。后来,林赞到龙泉赴任,就留居在了那里。林宝第十世后裔集体迁往缙云黄龙。老三林贤留在官桥,娶妻张氏,生三子,为官桥林氏开基祖。
《宋元进士名录》及《通志》与郡县方志有据可查林家进士就有27人,加上祝氏宗谱所载有具体科名的进士共有81名。其中有官至尚书,相当今日的财政部长。
林氏宗祠的族训:“凡林子孙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夫正妇顺,内外有别,尊幼有序,礼义廉耻,兼修四维。气必正,心必厚,事必公,用必俭,学必勤,动必端,言必谨……”
广场周边:重建和修缮德孝门、孝悌墙、孝烈墙、孝园等,官桥村千年的“耕读修孝”家风文化在徐徐中传承延续……